30 次举牌、6400 亿新增入市:保险资金的投资版图解析
日期:2025-08-23 13:49:06 / 人气:4

2025 年 A 股市场的火热行情背后,保险资金的 “大动作” 尤为引人注目。仅上半年,就有超 6400 亿元新增保险资金涌入股市,创历史新高;年内举牌次数更是达到 30 次,仅次于 2015 年的峰值。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,保险资金的大规模入市不仅为 A 股提供了 “真金白银” 的支撑,其投资方向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那么,保险资金究竟在买什么?又为何选择此时大举加码股市?
一、保险资金入市:规模创新高,动作更活跃
1. 新增入市资金超 6400 亿,规模远超往年
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,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,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 36.23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7.39%。其中,股票投资成为重要增长点: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达 2.87 万亿元,较年初增加 6052 亿元;财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达 1955 亿元,较年初增加 354 亿元。这意味着,仅上半年就有超 6400 亿元新增保险资金进入股市,且加仓节奏精准踩中行情 ——4 月 7 日上证指数因关税战暴跌 7.34% 后,保险资金在一季度净流入 3900 亿元、二季度再净流入 2500 亿元,恰好赶上后续的震荡上行行情。
从历史维度看,这一波增量堪称 “爆发式增长”:2022 年 A 股震荡下行时,保险资金曾减持 6098 亿元股票;2023 年仅新增 523 亿元;2024 年虽重启加仓,新增规模为 4855 亿元,但仍不及 2025 年上半年的体量。截至上半年末,保险资金股票投资余额达 3.07 万亿元,占 36 万亿元保险资金总规模的 8.47%,创下 2022 年以来的新高。
2. 举牌潮来袭:年内 30 次举牌,港股成新焦点
除了大规模加仓,保险资金的举牌动作也格外活跃。据统计,2025 年以来,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已达 30 次,涉及 20 余家企业,仅次于 2015 年的 62 次。进入 8 月后,举牌更是进入 “密集期”,两周内就有 6 次举牌,且投资标的从传统的银行板块扩展至消费、保险板块,投资市场也从 A 股更多转向港股。
从举牌行业分布来看,银行板块仍是 “重头戏”,共出现 12 次举牌,占比 40%;公用事业行业次之,出现 4 次;非银金融、交通运输行业各出现 3 次;环保行业 2 次;医药生物、传媒、煤炭、钢铁行业各 1 次。在具体标的上,港股银行股备受青睐,招商银行 H 股、邮储银行 H 股被多次增持至举牌线;中国平安作为 “举牌主力”,不仅多次举牌邮储银行、招商银行、农业银行,甚至持有工商银行 H 股流通股过半股份;瑞众人寿、弘康人寿也分别举牌了中信银行 H 股、郑州银行 H 股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银行股走高后,保险资金开始 “布局同业”,8 月上旬,中国平安在港股市场先后举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,进一步扩大非银金融板块的持仓。
二、保险资金在买什么?从举牌到重仓,偏好清晰可见
1. 举牌标的:高股息、低波动的 “类固收” 资产
保险资金举牌的核心逻辑是 “稳健优先”,高股息、低波动、经营稳健的资产成为首选,这一点在银行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一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表示,在低利率背景下,银行股的 “类固收” 优势凸显:一方面,银行股分红稳定,港股银行股股息率更是达到 4%—5%,能为保险资金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,匹配其长期负债需求;另一方面,银行股股价波动率低,经营模式成熟,风险可控。
选择港股银行股,还存在三重额外优势:一是 “折价优势”,除招商银行外,四大行 A 股相对 H 股均有溢价,H 股资金成本更低;二是 “税收优势”,保险公司连续持有 H 股 12 个月,获得的股息红利可免企业所得税,进一步提升实际收益;三是 “估值优势”,港股银行股估值普遍低于 A 股,安全边际更高。
2. 重仓股:从金融向多元行业延伸
除举牌标的外,保险资金的重仓股也展现出更广泛的投资偏好。Wind 数据显示,在已披露 2025 年中报的上市公司中,保险资金重仓股票达 220 余只,其中新增买入 70 只,增持 58 只,行业覆盖医药生物、化工、电气设备、电信服务、有色金属、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。
具体来看,不同保险公司的持仓方向各有侧重:信泰人寿大举增持华菱钢铁,持股比例逼近举牌线;中国人寿重点加仓电信服务与公用事业板块,增持了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赣粤高速等;瑞众人寿偏爱周期与科技板块,增持西部矿业、苏试试验、萤石网络;利安人寿、长城人寿则继续布局银行股,分别增持常熟银行、赣粤高速。这种 “金融打底、多元布局” 的策略,既保证了组合的稳定性,也通过配置高成长行业标的,提升了长期收益潜力。
三、为何加码股市?资金特性、市场环境、政策支持三重驱动
保险资金此时大举入市,并非偶然,而是资金特性、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. 资金特性:负债成本刚性,需 “高收益” 破解 “利差损” 压力
保险资金的核心诉求是 “匹配负债”—— 寿险产品具有缴费期长、预定利率刚性的特点,即便当前寿险预定利率已降至 2%,但此前大量预定利率 3.0%—3.5% 的产品仍在续期,导致险企负债成本居高不下。若投资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,就可能出现 “利差损” 风险。
在传统固收市场,长端利率持续下行,债券资产回报率同步走低,难以满足收益要求。而权益市场中的高股息股票(如银行股)、高成长行业标的(如医药、电气设备),既能提供 “类固收” 的稳定现金流,又能通过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获取超额收益,成为保险资金破解 “资产荒”、覆盖负债成本的重要选择。正如一位寿险从业人士所言:“现在有点像 2007 年,房地产平淡、债券收益低,银行等高股息行业相当于‘替代固收资产’,缓解了险企的收益压力。”
2. 市场环境:估值修复 + 久期匹配,权益资产吸引力上升
从市场估值来看,2024 年 “9・24” 政策礼包后,A 股开启估值修复行情,2025 年上半年上证指数突破 3700 点,创 10 年新高,但部分板块(如银行、公用事业)仍处于低估值区间,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。同时,保险资金面临 “久期错配” 问题 —— 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过 12 年,而传统固收资产平均久期仅约 6 年,存在近 6 年的缺口。权益资产中的优质蓝筹股、高股息股,具有长期业绩稳定、现金流持续的特点,久期更长,能更好地匹配保险资金的长期负债,缩短久期错配。
此外,会计准则切换也推动保险资金调整权益配置。在新会计准则下,更多权益资产被记入 “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(FVTPL)”,市场波动直接影响净利润;而举牌后的权益资产可按 “长期股权投资” 或 “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(FVOCI)” 核算,前者账面价值稳定,后者波动不影响当期利润,能有效熨平报表波动,这也是保险资金频繁举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3. 政策支持:监管放宽限制,打开权益投资空间
近年来,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,为保险资金入市 “松绑”:2023 年,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偿二代监管标准,将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 0.35 降至 0.3,科创板股票从 0.45 降至 0.4,减少险企资本消耗,减轻偿付能力压力;2025 年 1 月,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》提出,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 2025 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 30% 用于投资 A 股;2025 年 4 月,《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》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 5%,上限最高提至 50%。
政策红利下,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。截至 2025 年上半年,保险行业股票、证券投资基金及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占比仅 20.64%,距离 50% 的上限仍有较大配置空间,未来仍有持续加仓的潜力。
四、风险提示:短期波动与流动性挑战需警惕
尽管保险资金加码股市具备多重逻辑支撑,但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。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、教授朱俊生指出,短期内若 A 股市场波动加大,保险资金的权益持仓可能面临账面波动风险,尤其在新会计准则下,FVTPL 类资产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净利润;此外,举牌类投资通常锁定期长、流动性差,对险企的资本管理能力、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
对于保险资金而言,未来需在 “收益” 与 “风险” 之间寻找平衡:一方面,通过深入研究精选优质标的,提升长期投资收益;另一方面,加强资产负债联动管理,优化持仓结构,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对偿付能力造成冲击。
结语:长期资金 “定海神针” 作用凸显
2025 年保险资金的大规模入市,不仅为 A 股市场注入了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,其 “高股息、长期化、多元化” 的投资偏好,也引导市场更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,发挥了 “定海神针” 的作用。随着政策持续支持、市场估值修复与险企投资能力提升,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,成为推动 A 股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—— 聚焦高股息、低波动、业绩稳定的优质资产,或许是穿越市场周期的理性选择。
作者:杏彩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30 次举牌、6400 亿新增入市:保...08-23
- 中国股市要 “长牛”,不能靠情绪08-23
- “关不掉” 的免密支付,肥了平台...08-23
- 库克的“梦中情机”,vivo做出来...08-23
案例展示 Case
- 罗纳尔迪尼奥代言杏彩体育11-04
- 杏彩体育CNYT充提返利11-04
- 杏彩体育会员日11-04
- 杏彩体育返利日11-04
- 推荐好友 财富自由11-04
- 幸运注单 福利派送11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