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关不掉” 的免密支付,肥了平台的钱包?

日期:2025-08-23 13:48:22 / 人气:4


在移动支付盛行的当下,免密支付以其便捷性,成为众多消费者日常支付的选择之一。只需轻松一点,无需繁琐输入密码,交易瞬间达成,极大提升了支付效率,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节省了时间成本。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匆匆购买一瓶饮料,还是乘坐公共交通时的快速扣费,免密支付都让支付过程变得流畅无阻。然而,这一看似美好的支付方式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,近期更是因种种乱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盗刷频发,消费者权益受损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与免密支付相关的投诉数量高达 6.4 万条,宛如一座沉甸甸的 “问题大山”,压在消费者心头。从实际案例来看,不少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账户资金不翼而飞。有的用户一觉醒来,发现支付宝、微信等支付账户中出现多笔陌生扣费记录,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,而这些扣费行为均通过免密支付完成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此类问题并非个例,涉及的人群范围广泛,儿童和老人成为了极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。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电商、游戏和直播平台,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,凭借免密支付功能肆意消费;一些老人因不熟悉电子设备操作,在平台推荐时误触开通免密支付,最终导致账户被盗刷,多年积蓄遭受损失。
开通容易关闭难,平台设置重重障碍
当我们深入探究免密支付的开通与关闭流程时,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 “不对等” 现象。在开通环节,各大平台可谓是 “不遗余力”。以微信、淘宝等软件为例,开通免密支付往往只需 “一键开启”。在用户进行单笔支付时,平台会频繁弹窗询问是否同意开通免密的 “极速支付”,而在支付的紧张时刻,许多用户往往来不及仔细阅读弹窗内容,下意识地点击确认或同意选项,便在不经意间 “被” 开通了自动付款功能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关闭免密支付却困难重重。同样以微信为例,用户需要经过至少六个步骤,才能完成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的解绑操作。并且,不同平台的关闭逻辑、界面和选项名称都存在细微差异,这无疑增加了用户解绑的难度。个别平台甚至在用户试图取消免密支付时,反复询问关闭理由、承诺持续改进,以此 “挽留” 用户,实则是在阻碍用户关闭免密支付功能。
平台力推背后:利益的诱惑
面对免密支付诸多问题,人们不禁要问,为何平台仍然频频推荐用户开通此项功能?从本质上来说,这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。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指出,免密支付会加速消费者误判的发生。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,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了 18%,但退货率增长了 40%,这表明该功能虽方便了消费者购物,却也容易让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,从而增加了平台的销售额。而自动扣款功能,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家留住 “回头客”。当用户手动操作时,可能因忘记续费或不再想要而结束订阅某项服务,自动扣款相当于让用户默认留下,商家能够稳定获利。据媒体报道,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,如此诱人的经济利益,使得平台难以抗拒大力推广免密支付的冲动。
监管有规,执行却难
针对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存在的问题,国家已出台相关规定加以约束。2024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,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、自动续费等日期前,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1 年公布的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也对自动续费问题提出相关要求,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,且不得默认勾选,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。然而,现实情况是,部分平台对这些规定阳奉阴违,依旧我行我素。一旦免密支付导致的盗刷行为发生,用户想要向平台方和商家追责,可谓难如登天。平台往往以得到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,而用户若要证明平台没能履行应尽义务,需经历复杂的举证流程,并承担高额成本。在一些盗刷案例中,各个环节暴露出风控缺失的严重问题,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足够安全,因此放松了自身的风控;银行则认为来自支付宝、微信的请求已经过风控,也不再额外审核,最终导致不法分子的盗刷行为无人拦截。
免密支付本应是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便捷支付方式,但如今却因平台的逐利行为和监管执行的不到位,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“隐患”。平台方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,充分尊重消费者在支付上的自主权,并在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相关功能上尽到提请义务;支付机构和银行则需要加强风控措施,确保对异常交易实施重点监控。唯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守护消费者的钱包,让免密支付回归其安全、便捷的初衷。

作者:杏彩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