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扎堆读二硕:手握 2 个研究生学位,更好找工作?

日期:2025-09-15 16:15:29 / 人气:6


“上海教师辞职去巴黎读人类学二硕”“31 岁集齐国内外三个硕士”“放弃澳洲全奖博士转读新西兰社工硕士”…… 近年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将 “再读一个硕士” 纳入人生选择。他们中,有人带着 “多一个学位多一条路” 的期待,试图用学历破解求职焦虑;有人为逃离疲惫的职场与麻木的生活,在校园里寻找新可能;也有人纯粹出于热爱,在经济独立后探索兴趣领域。但 “双硕士学位” 真的能让找工作更轻松?重返校园的背后,藏着年轻人更复杂的生存困境与自我追问。

一、为什么读二硕?三种典型的选择逻辑

年轻人选择读二硕的动机,早已超越 “单纯提升学历”,更多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 —— 或是职场瓶颈,或是生活倦怠,或是对未来的迷茫。从受访者的经历中,能清晰看到三种核心选择逻辑:

1. 逃离 “一眼望到头” 的职场困境

复旦大学硕士毕业的泱泱,曾在上海双语学校拥有一份外人眼中 “稳定光鲜” 的教师工作:薪资不错、能接触孩子、深耕热爱的文学。但现实是,她每天工作 15 小时,改不完的作业、回不尽的消息、频繁的突发状况,让她 “像一坨被塞满馅料又拉长的面”。曾经热爱的阅读、写作、跳舞被挤到生活边缘,身体还频繁亮红灯 —— 腰间盘突出发作时卧床一个月,胃食管反流复发,甚至做了肠息肉切除手术。
“一辈子就要这样从年轻老师熬成老教师吗?” 当这个念头反复出现,巴黎成了她的精神寄托。最终,她辞去工作,带着 15 万积蓄远赴法国,从语言班读起,再到人类学二硕。对她而言,读二硕不是 “为了更好找工作”,而是 “逃离让人窒息的当下”—— 在巴黎,她能重新拾起文学创作,办线下读书会,哪怕边上课边兼职教课只为收支平衡,也比在国内 “麻木地刷短视频麻痹自己” 更有生机。
类似的还有 Meggie。在苏黎世、日内瓦读完两个硕士后,她回国进入公益机构工作,却发现实际内容与理想中的 “公益” 相去甚远,逐渐感到力不从心。尽管拿到澳洲全奖博士 offer,但考虑到 “读博时间长、就业性价比低”,她最终放弃,转去新西兰读社工二硕 —— 不为 “博士头衔的光环”,只为 “跳出熟悉环境,扎根更落地的事业”。

2. 用 “精准学历” 破解职业瓶颈

34 岁的薄倩,十年内拿下三个硕士学位,每一次选择都紧扣职业需求:第一次考研读英语笔译,为进入教培行业打基础;工作三年后读人大在职管理学硕士,瞄准 “升职管理层” 的目标;发现公司重视海外背景后,又远赴英国读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教育研究硕士,为职业竞争力 “加码”。
对她而言,二硕、三硕不是 “盲目跟风”,而是 “职场升级的工具”。事实也证明,多学位确实成了她的 “敲门砖”—— 在教培行业,“英语笔译 + 管理学 + 国际教育” 的学历组合,能快速获得家长信任。但她也清醒地意识到:“学历只是入场券,能不能站稳脚,最终看的是长期的教学积累和专业能力。”
这种 “精准选专业” 的逻辑,在想转行的年轻人中尤为常见。比如,本科读文科、工作后发现 “专业限制太多” 的人,会选择读计算机、数据分析等理工科二硕,试图突破行业壁垒;在传统行业感到 “上升乏力” 的人,会读 MBA、金融等商科二硕,为进入高薪领域铺路。

3. 为 “自我探索” 留一段缓冲期

与前两类 “目标明确” 的人不同,有些年轻人读二硕,是为了 “给自己一段不被定义的时间”。在德国当律师的刘易洲,已有两个法律硕士学位,却选择从北欧文学本科读起,最终拿下文学二硕。对他而言,律师工作的 “严谨单调” 让生活失去色彩,而文学成了 “逃离平淡的出口”—— 通过研究北欧文学,他学会了挪威语,甚至在韩国认识了挪威邻居,成了忘年交。
还有参与欧盟伊拉斯谟项目的小羊,在三个国家读文化遗产教育二硕,拿着全额奖学金和每月 1400 欧补助,穷游欧洲、在博物馆实习、给乡村小学上国学课。对她而言,读二硕不是 “为了找更好的工作”,而是 “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”—— 尽管频繁搬家、适应新环境让她有漂泊感,但 “在荷兰参加学术会议、在墨西哥研学” 的经历,让她更清楚 “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
二、二硕的 “现实落差”:美好之外的困境

“重返校园” 听起来充满诗意:在巴黎塞纳河边看书、在新西兰感受自然、在欧洲各国游学…… 但受访者的经历告诉我们,二硕生活远非 “岁月静好”,背后藏着经济压力、孤独感与自我怀疑。

1. 经济压力:“年近三十还花父母钱,很愧疚”

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,读二硕意味着 “失去收入 + 承担高额成本”。泱泱放弃上海的稳定工作后,没有再向父母要钱,靠着 15 万积蓄和兼职教课(周末连续上 4-5 小时课、办写作工坊)维持生活,最终也只是 “收支勉强平衡”,甚至错过了奶奶的八十岁生日,失去了 “一条微信就能约出来的热闹”。
Meggie 更直接面临 “经济愧疚”—— 放弃全奖博士后,她在新西兰读社工二硕没有奖学金,不得不靠父母资助学费和房租。“年近三十,还要花父母那么多钱,短时间也赚不回本”,这种想法时常让她焦虑,但她也明白 “社工硕士更落地,在新西兰有看得见的就业前景”,只能 “边摸索边说服自己”。
即便有奖学金的小羊,也面临 “隐性成本”:搬了 6 次家,每次刚适应新环境就要告别;办签证、找房子、处理生活琐事耗费大量精力;看似 “四处游学” 的背后,是 “随时准备打包行李” 的漂泊感。

2. 自我怀疑:“我为什么要读这个没用的专业?”

当 “逃离” 的冲动褪去,很多人会陷入 “意义追问”。泱泱在巴黎读人类学二硕时,曾多次困惑:“我已经有复旦硕士学位,不需要再镀金;人类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好找工作,我到底在干嘛?” 甚至妈妈劝她:“太累了就退学回家吧。”
这种怀疑并非个例。不少人读二硕时发现,“新专业” 与预期不符:想转行读计算机的人,发现编程难度远超想象;想读商科 “赚快钱” 的人,发现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仍需 “资源和经验”;像泱泱这样读人文社科的人,更是直接面临 “就业迷茫”——“学历提升了,但能做什么工作,反而更模糊了”。

3. 就业落差:“双硕士≠好工作”

对很多人而言,读二硕的核心期待是 “更好找工作”,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。薄倩虽然靠多学位获得了家长信任,但在教培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“能不能留住学生、能不能做出成绩”,仍取决于教学能力,而非学历数量;Meggie 选择社工硕士,是因为 “在新西兰有明确就业前景”,但未来能否顺利找到工作,还需 “适应当地政策、积累实践经验”;泱泱的人类学二硕,甚至被她自嘲为 “人文学科赤贫的幸福”—— 能满足精神需求,却很难直接转化为就业优势。
更现实的是,部分企业对 “双硕士” 持观望态度:一方面,担心 “频繁读书是为了逃避工作”;另一方面,认为 “多一个学位不代表多一份能力”,甚至会质疑 “为什么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,反而要跨专业读多个硕士”。

三、学历之外:读二硕真正的 “收获” 是什么?

尽管面临经济压力、自我怀疑与就业落差,但受访者大多表示 “不后悔读二硕”。因为对他们而言,这段经历的价值,早已超越 “一张文凭”,更多体现在 “自我认知的重构” 与 “生活可能性的拓展”。

1. 跳出 “惯性思维”,重新定义 “成功”

在上海当老师时,泱泱的生活被 “稳定、升职、买房” 等传统标准绑架,甚至觉得 “不考公、不考编就是没上岸”。但在巴黎读二硕后,她开始接受 “走一步看一步” 的生活:“从前我觉得人生要有明确规划,现在发现,能在塞纳河边看日落、能和朋友办读书会、能靠兼职养活自己,就是一种幸福。” 她不再焦虑 “没攒下钱”,而是学会 “不做事也不感到愧疚”—— 比如心情不好时,就刷廉航机票去欧洲小岛看海。
这种 “心态转变” 在受访者中很普遍。小羊在欧洲游学后,不再执着于 “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”,而是更在意 “工作是否有意义”;刘易洲通过读文学二硕,明白 “生活不只有‘严谨的律师’这一种身份,还可以是‘喜欢北欧文学的普通人’”。他们开始跳出 “别人眼中的成功”,寻找 “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”。

2. 获得 “解决问题的能力”,而非 “逃避问题的借口”

读二硕的过程,本质是 “被迫独立面对问题” 的过程:泱泱要自己处理法语学习、租房、兼职教课等琐事,甚至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解决 “看病、办签证” 等难题;Meggie 要在 “全奖博士” 和 “社工硕士” 之间权衡,还要说服父母支持自己的选择;小羊要适应频繁搬家、告别朋友的漂泊感,同时兼顾学习与实习。
这些经历让他们学会 “不再依赖他人,而是主动解决问题”。泱泱说:“在上海时,我遇到困难会想‘找领导、找父母帮忙’,但在巴黎,我只能靠自己。现在回头看,这种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’,比学历更重要。”

3. 拓展 “社交圈” 与 “视野”,找到 “同类”

读二硕的过程,也是 “遇见同频的人” 的过程。泱泱在巴黎办写作工坊,认识了天南海北的文学爱好者;小羊在欧盟项目中,遇到了同样喜欢文化遗产的同学,甚至和他们一起去墨西哥研学;刘易洲通过北欧文学,认识了挪威邻居,拓展了 “跨文化社交圈”。
这些 “非功利性的社交”,让他们感受到 “归属感”。泱泱说:“在上海时,我的朋友大多是同事,聊天话题离不开工作;但在巴黎,我的朋友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专业,我们聊文学、聊艺术、聊生活,这种‘精神共鸣’是从前没有的。”

四、理性看待 “读二硕”:不是 “解药”,而是 “选择”

年轻人扎堆读二硕,本质是 “在不确定的时代,寻找确定感的一种尝试”—— 用 “读硕” 的方式,逃避职场焦虑、探索生活可能性、提升自我竞争力。但需要清醒认识到:二硕不是 “万能解药”,它解决不了所有问题,甚至可能带来新的困惑。
如果你也在考虑读二硕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
  1. “我读二硕是为了逃离,还是为了探索?” 如果只是 “不想工作、害怕面对现实”,那么读二硕很可能成为 “逃避问题的借口”,毕业后仍会面临同样的焦虑;但如果是 “想跨专业、想拓展视野、想重新定义生活”,那么这段经历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  1. “我能承担读二硕的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吗?”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学费、生活费,还包括 “放弃工作后的收入损失”;机会成本则是 “同龄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、人脉”。需要理性评估 “自己是否能承受这些成本,以及毕业后能否收回成本”。
  1. “我对新专业的认知,是基于‘想象’还是‘现实’?” 很多人跨专业读二硕,是基于 “对新行业的美好想象”,但实际学习后发现 “专业内容与预期不符”。建议提前通过 “实习、与从业者交流、线上课程” 等方式,了解新专业的学习内容与就业前景,避免 “盲目跨专业”。
最后,正如泱泱在巴黎装置艺术展上的感悟:“人就像蓝色水面上的白色瓷碗,各自漂流,映出不同的天空。偶尔碰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” 读二硕也好,直接工作也罢,没有 “绝对正确的选择”,只有 “适合自己的选择”。重要的不是 “手握几个硕士学位”,而是 “你是否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是否有勇气去追求自己认可的生活”。

作者:杏彩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