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厅与超市:为何越开越像?
日期:2025-09-15 16:15:07 / 人气:5
“这是超市还是餐饮店?”“超市成了打工人饭堂!”“火锅店变身生鲜超市!” 近年来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等城市,“超市食堂” 与 “餐饮超市” 悄然兴起,打破了餐厅与超市的传统边界。永辉、物美等商超推出平价快餐,福建朱富贵火锅、成都某网红火锅超市则以 “超市化” 模式经营餐饮 —— 这种双向融合并非偶然,而是消费需求变化与行业破局的必然结果。
一、双向融合:餐厅与超市的 “跨界实验”
餐厅与超市的融合并非单向模仿,而是呈现 “商超餐饮化” 与 “餐饮超市化” 并行的态势,两者在场景、产品、模式上互相渗透,逐渐模糊了业态边界。
1. 商超餐饮化:从 “卖商品” 到 “卖餐食”,抢占高频需求
传统超市受电商、社区生鲜冲击,面临 “客流减少、停留时长短、复购率低” 的困境,而 “餐饮” 作为高频刚需场景,成为商超破局的关键抓手。多家商超通过推出平价快餐、自助餐,打造 “超市食堂”,吸引消费者到店:
- 永辉超市:2023 年起在武汉、福州试点 “平价现炒” 模式,3 个菜 12 元、4 个菜 15 元,2024 年进驻广州后,凭借低于外卖的价格,成为周边打工人的午餐首选;
- 物美超市:2024 年 7 月推出 13 元、19.9 元两档自助餐,涵盖凉菜、热菜、汤品、水果,支持堂食与打包,吸引老人、学生等群体高频消费;
- 盒马、大润发、Olé:均跟进布局快餐业务,盒马以 “现制海鲜” 为特色,Olé 则主打 “精致简餐”,覆盖不同消费层级。
这些商超的核心逻辑的是:依托自身集采供应链优势,以低价采购生鲜食材,降低餐品成本,再通过 “平价餐食” 引流,带动超市内其他商品(如粮油、日用品)的销售,形成 “餐饮 + 零售” 的消费闭环。
2. 餐饮超市化:从 “单一用餐” 到 “自选体验”,主打透明与性价比
与此同时,餐饮品牌开始借鉴超市的经营模式,通过 “开放式陈列、明码标价、自助选购” 吸引消费者,甚至被网友称为 “火锅界胖东来”“烤肉界超市”:
- 福建朱富贵火锅:自 2019 年开店以来,门店按超市逻辑设计 —— 食材独立包装后陈列在冷柜,价格 5-22 元透明标注,会员享 6.8 折优惠,凭借 “新鲜 + 低价”,部分门店日营业额达 40 万元,“一家店盘活一个倒闭商场”;
- 成都某网红火锅超市:2024 年 8 月开业,200 余种菜品开放式陈列,价格几元到十几元,消费者提篮自选,因高性价比成为学生党、打工人的打卡地;
- 广州吾国界烤肉(番禺广场店):用餐流程完全复刻超市购物 —— 提篮选肉、收银下单、自调调料、自助烤制,减少服务员干预,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消费自主性。
这些餐饮品牌的核心优势在于:通过 “超市化” 模式解决消费者对 “食材新鲜度”“价格合理性” 的顾虑 —— 开放式冷柜让食材状态一目了然,明码标价避免 “隐性消费”,自助选购则满足了 “按食量选菜、避免浪费” 的需求。
二、融合背后:消费需求与行业困境的双重驱动
餐厅与超市越开越像,本质上是 “消费端需求变化” 与 “行业端破局需求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前者决定了 “融合的方向”,后者决定了 “融合的紧迫性”。
1. 消费端:极致性价比与情绪价值成核心诉求
红餐产业研究院 “2025 年餐饮消费大调查” 显示,2024 年餐饮消费驱动力不足,仅 31.3% 的受访者消费金额增加,而 “食材新鲜度”“菜品多样性”“优惠力度” 是影响消费决策的前三因素 —— 这直接推动了两者的融合:
- 性价比需求:无论是商超的 12 元 3 菜,还是餐饮超市的 5 元菜品,都精准击中 “消费降级” 背景下,消费者对 “低价优质” 的追求。对比动辄二三十元的外卖、人均百元的餐厅,这类融合业态的价格优势显著;
- 透明化需求: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持续提升,超市的 “明档厨房”(如永辉现炒区)、餐饮的 “开放式冷柜”(如朱富贵火锅),都通过 “可视化” 消除信息差,让消费者 “吃得放心”;
- 情绪价值需求:小红书数据显示,2023-2024 年 “氛围感餐厅”“宝藏小店” 相关内容阅读量分别增长 212%、172%。融合业态的场景创新(如超市里的用餐区、餐厅里的自选货架),满足了年轻人 “打卡社交” 的需求,成为新的情绪消费场景。
2. 行业端:商超与餐饮的 “双向自救”
对商超和餐饮而言,融合是应对自身行业困境的 “破局之举”,两者各有痛点亟待解决:
- 商超:用餐饮破解 “流量焦虑”:传统商超受电商冲击,生鲜、日用品等核心品类销量下滑,而餐饮作为 “即时性需求”,能有效提升到店率与停留时长。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指出:“商超引入现炒食堂,本质是用高频的餐饮需求,带动低频的零售消费,形成增长闭环”;
- 餐饮:用超市化降低 “经营压力”:当前餐饮行业面临 “利润压缩、价格战激烈、人力成本高” 的问题。超市化模式能从多维度降低成本:
- 人力成本:自助选购、自助烤制减少对厨师、服务员的依赖(如广州某烧烤店转型后,年省烤工成本 21.6 万元);
- 食材成本:借鉴超市集采模式,批量采购降低食材进价;
- 库存成本:开放式陈列减少食材积压,部分门店甚至实现 “当日食材当日售罄”。
三、挑战与前景:融合业态的 “成本考题”
尽管餐厅与超市的融合势头迅猛,但这种新业态并非 “万能解药”,其背后隐藏着 “成本控制” 与 “运营复杂度” 的双重挑战,能否持续还需市场验证。
1. 成本陷阱:省下来的钱,可能再花出去
餐饮超市化看似降低了人力成本,但会衍生出新的支出:
- 新增工种成本:自助模式需要 “服务引导员”(指导消费者使用设备)、“食材补给员”(及时补充冷柜菜品)、“卫生清理员”(维护用餐区整洁),这些岗位的薪资支出可能抵消烤工、厨师的成本节省;
- 设备与维护成本:开放式冷柜、自助烤炉等设备的购置与日常维护,需要持续投入;
- 食材损耗成本:为保证新鲜,餐饮超市化门店多采用 “当日现供” 模式,若销量不及预期,食材损耗率会显著高于传统餐厅。
此外,商超餐饮化也面临 “餐品品质把控” 的问题 —— 部分商超为压缩成本,使用预制菜或低质食材,导致餐品口感不佳,反而影响消费者对超市的整体印象。
2. 运营复杂度:兼顾 “餐饮体验” 与 “零售效率”
融合业态需要同时满足 “餐饮的体验需求” 与 “零售的效率需求”,运营难度远超单一业态:
- 商超餐饮化:需平衡 “餐品口感” 与 “出餐速度”—— 现炒餐品口感好但出餐慢,预制菜出餐快但口感差,如何兼顾是关键;
- 餐饮超市化:需平衡 “自选自由度” 与 “用餐秩序”—— 部分门店因消费者自选时挑拣、浪费,导致食材损耗增加,同时延长其他消费者的等待时间。
3. 前景:谁能活下来?
尽管挑战重重,但融合业态仍有广阔前景,关键在于 “找到性价比与品质的平衡点”:
- 优势案例:成都某烧肉品牌通过 “便利店式烤肉” 模式,在食材口味上创新(如双椒牛肋条、木姜子骰子牛肉),既保持超市化的低价,又通过差异化口味提升复购率,两年内开出超 10 家门店;
- 核心逻辑:无论是商超还是餐饮,融合的本质是 “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,重构供应链与场景”。能做好 “成本控制”“品质把控”“体验创新” 的品牌,才能在竞争中存活。
结语:融合不是 “抄作业”,而是 “重构价值”
餐厅与超市越开越像,并非简单的 “互相抄作业”,而是行业应对消费变化的 “主动进化”。对商超而言,餐饮是 “流量入口”;对餐饮而言,超市化是 “成本优化工具”。但最终决定融合业态能否长久的,还是 “能否为消费者创造独特价值”—— 是超市的 “平价便利” 与餐饮的 “新鲜体验” 的结合,是 “透明化” 与 “性价比” 的统一。
未来,随着消费者需求进一步细分,融合业态可能会衍生出更多形态(如 “社区餐超”“高端精品餐超”),但无论如何变化,“以消费者为中心” 始终是核心 —— 脱离这一点,再新颖的模式也只是 “昙花一现”。
作者:杏彩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年轻人扎堆读二硕:手握 2 个研究...09-15
- 餐厅与超市:为何越开越像?09-15
- 预制菜发展态势剖析:挑战与机遇...09-15
- 贾国龙应该抱着张黎刚,大哭一场09-15
案例展示 Case
- 罗纳尔迪尼奥代言杏彩体育11-04
- 杏彩体育CNYT充提返利11-04
- 杏彩体育会员日11-04
- 杏彩体育返利日11-04
- 推荐好友 财富自由11-04
- 幸运注单 福利派送11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