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投与融资租赁公司角逐科创债:机遇与挑战并存

日期:2025-08-09 11:56:12 / 人气:8


在债券市场科技板实施的东风下,科创债成为资本市场的 “香饽饽”。截至 7 月底,其发行规模已超 7600 亿元,平均利率仅 1.7%—2%,低于传统公司债,这种低息且高额募资的优势,让城投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纷纷摩拳擦掌,试图分一杯羹。然而,这条道路并非坦途,隐性门槛与政策限制如同道道关卡,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耐力。
城投公司:资质门槛下的突围尝试
对于城投公司而言,发行科创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。中部地区某城投公司融资部主管崔志强的想法颇具代表性:借助科创债发行热,将融资成本降至 2% 左右,同时实现超额募资。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冷遇 —— 证券交易所对城投公司发行科创债多持否定态度,理由是其主营业务与科创领域关联度低,且缺乏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。
要突破这一壁垒,“335” 要求成了关键通行证:城建类资产占比、城建类收入占比均不超过 30%,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超过 50%。此外,涉足科创企业股权投资或科创产业园区运营,也是重要加分项。东吴证券固收分析师李勇指出,2023 年 10 月至 2025 年 4 月末,14 家城投类主体成功发行 40 只科创债,这些主体多为 AAA 级、地市级及以上且地处核心城市,承担较多科创孵化任务,对地方政府依赖度低,其募资主要用于科创股权投资、PE/VC 基金出资及置换科创领域投资支出。
即便符合基本条件,城投公司仍需跨越多重障碍。东部地区某城投公司的陈啸透露,募集资金至少 70% 需投向科创领域,且资金流向会被严格核查,严防挪用于地产或基建项目。为增加成功率,部分城投公司甚至计划设立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公司,专门负责科创业务,以此作为发债主体。但崔志强坦言,能否拿到发行资质仍是最大挑战,毕竟在 “35 号文” 后,城投平台新增发债审核趋严,科创债能否成为新增渠道,仍需政策进一步明确。
融资租赁公司:模式创新中的破局探索
融资租赁公司的加入,让科创债的角逐更显多元。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融资部负责人陶皓杰表示,他们既为科创企业提供设备租赁,又参与股权投资基金注资,希望通过发行科创债获取低息资金,扩大业务规模。这类公司有望以 “科创升级类企业” 身份申请资质,但需证明募集资金确能支持科创企业发展、推动产业升级。
净资产制约是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突出难题。根据《证券法》,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累计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 40%,这导致部分公司的发行规模上限仅数千万元,难以满足需求。为此,借鉴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的经验,引入 “双重担保增信” 模式成为破局思路 —— 一面争取国家级信用增进机构全额担保,一面联合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。东方富海便通过这种 “双保险” 机制,成功突破净资产限制,募集到可观资金,这为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了宝贵参考。
背后逻辑:低成本资金与转型诉求的双重驱动
无论是城投公司还是融资租赁公司,对科创债的热衷都源于深层的现实需求。对城投公司而言,传统融资成本攀升、募资难度加大,而科创债的低息特性能有效缓解债务压力,更重要的是,借此契机可加快从基建业务向科创投资孵化的转型,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。对融资租赁公司来说,科创领域设备租赁与股权投资需求旺盛,低息长期的科创债资金能提升其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,同时扩大业务版图。
然而,市场也存在隐忧。监管层担心部分主体 “巧立名目”,将科创债资金挪作他用,这也是审核严格的重要原因。此外,城投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在科创领域的专业性不足,若盲目跟风发行,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,甚至引发新的风险。
科创债的火热,折射出资本市场对科创领域的青睐,也为城投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了转型与发展的新契机。但机遇背后,是更高的资质要求与更严的监管标准。未来,那些真正深耕科创领域、具备专业运作能力且合规意识强的主体,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,既享受到政策红利,又为科创产业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力。而如何在支持科创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,将是监管层与市场主体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。

作者:杏彩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