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预言30万亿美元的特斯拉机器人,怎么现在还是“手残”?
日期:2025-07-31 15:10:36 / 人气:4

一、马斯克的宏大愿景与现实的落差
(一)远大目标
马斯克将特斯拉视为AI/机器人公司,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被视为撬动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的支点。他预言Optimus潜在市场规模可达200亿 - 500亿台,若每年生产10亿个,每个售价3万美元,年收入或达30万亿美元。今年“X Takeover”活动上再次描绘这一愿景,美国工厂正在实测第三代人形机器人,预计今年面向中国C端市场推出,2026年正式量产,五年内计划年产100万台。
(二)现实困境
1. 产量未达预期:今年3月全员大会上,马斯克立下军令状,2025年至少生产5000台Optimus,2026年达到十倍年产量,甚至希望2030年月产量达10万台。但据外媒消息,目前特斯拉制造的机器人仅有数百台,离千台目标差距不小。财报电话会议上,马斯克对Optimus未来一两年能否带来实际营收打太极,虽坚持2030年年产量超100万台的目标,但现实与理想差距巨大。
2. 机械手技术瓶颈:机械手技术是横亘在人形机器人面前的难题。特斯拉仍在打磨新版机械手,未进入量产阶段,部分基本完工的Optimus模型因缺少手部或前臂部件闲置。在公开演示中,Optimus问题频出,如去年10月Robotaxi发布活动调试时打翻饮料。此外,Optimus工程主管米兰·科瓦奇离职,加深了外界对项目内部状态的猜测。同时,特斯拉严格的保密文化虽限制了信息泄露,但也给内部招聘造成阻碍。
二、技术路线之争与特斯拉的选择
(一)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两类路线
1. 特斯拉代表的端到端路线:强调复用FSD的工程体系,以视觉为主,辅以本体/力学等传感,通过神经网络直接从感知输入预测控制输出,将“感知—认知—控制”全链路整合进统一模型,减少人工干预与系统摩擦,依赖数据、算力和端到端优化,把像素输入直接映射为动作输出。
2. Figure AI为代表的模块化路线:与OpenAI联手,将顶级通用大模型作为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以VLA为核心架构进行转化和执行,采用双系统结构,“慢脑”负责语义理解与任务推理,“快脑”以高频率完成对肢体的精准执行,强调认知分层、控制鲁棒性和模块可替换性。
(二)特斯拉路线的优势与挑战
特斯拉路线基于真实世界多数任务是结构化的假设,将Optimus率先部署在内部工厂环境执行重复性高频任务,获取行为样本训练和优化模型。但在变化复杂的家庭、医院、餐厅等场景,其对未见场景的泛化能力待检验。且按照马斯克规划,Optimus初期聚焦高价值场景,对感知、判断与适应能力要求更高。
三、行业共识与特斯拉的独特理念
(一)行业共识
1. 世界模型:成为具身智能系统的重要基础,如Open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发布的“1X World Model”,让机器人具备“物理直觉”,不依赖明确标注预判物体行为与人类意图。
2. 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结合:国内创业团队多将RL与行为克隆、世界模型协同,用于训练中的reward shaping和部署后的fine - tuning。
3. 多模态感知:成为人形机器人的“标配”能力,集成多通道传感器,更准确理解人类语音指令、环境动态与细微物理信号。
(二)特斯拉的独特理念
马斯克坚信未来神经网络能力将随训练数据指数级扩张自我进化,依赖数据和算力解决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问题,这一理念与他对自动驾驶的押注相似。尽管特斯拉自动驾驶有一定水平,但人形机器人难度远超自动驾驶,在数据边界、感知维度、行为泛化、执行安全性等方面更为复杂。
四、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分化与特斯拉的战略布局
(一)市场阵营分化
当下人形机器人市场分为两类阵营,一类是从芯片到算法全面垂直整合的参与者,另一类倾向采用模块化或专业化方案依赖外部技术生态。Figure AI曾与OpenAI合作提升大脑能力后分道扬镳,表明机器人的大脑不能外包,低级控制、高频反馈循环和物理基础密不可分,行业共识倒向前者,即类似苹果的封闭软硬件生态系统将是制胜策略。
(二)特斯拉的战略布局
Optimus本质上是特斯拉整车业务的延伸,马斯克将其战略比喻为“从带轮子的机器人(汽车)到带腿的机器人”的进化。特斯拉将电池、定制电机、FSD AI芯片以及用于训练大模型的Dojo超级计算机等技术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中。长远设想中,Optimus、Neuralink和Grok将形成协同系统,分别负责人脑输入输出接口、解码大脑信号意图和将意图转化为物理动作。同时,行业硬件设计趋向应用驱动,新一代商业化机器人围绕人类尺度工作环境设计尺寸、自由度与负载能力,目标是在不改造环境的前提下替代人类。
五、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展望
尽管Optimus等机器人能完成高难度动作,但“秀肌肉”不等于能上岗,“能跳舞”不代表能干活,人形机器人真正“上岗”仍面临巨大现实鸿沟。不过,技术难度不应成为放弃的理由,如同五十年前人类踏上月球、十五年前手机键盘被玻璃取代一样,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总在看似不可能中诞生。通往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道路虽漫长、复杂且充满挫败,但一旦实现,将成为人类的一大步。
作者:杏彩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马斯克预言30万亿美元的特斯拉机...07-31
- 实探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:闲置房...07-31
- 实探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:闲置房...07-31
- 73 岁三浦友和不靠儿孙不住豪宅,...07-31
案例展示 Case
- 罗纳尔迪尼奥代言杏彩体育11-04
- 杏彩体育CNYT充提返利11-04
- 杏彩体育会员日11-04
- 杏彩体育返利日11-04
- 推荐好友 财富自由11-04
- 幸运注单 福利派送11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