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厂 AI 军备赛,谁能笑到最后?

日期:2025-06-30 21:19:42 / 人气:6

"要说 2025 年科技圈最热的瓜,非“AI”莫属。
  从国际巨头到本土大佬,几乎全世界都在围着“AI”这块香饽饽打转。
  特别是国内,腾讯、快手、阿里、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,仿佛集体按下了加速键,一头扎进了 AI 的战场。
  这波 AI 浪潮不仅牵动了科技圈的神经,也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忍不住感叹:这简直是新时代的淘金热啊!
  
  那么,问题来了,大厂们究竟为啥对 AI 这么上头?
  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互联网红利这口锅,就快熬干了。
  短视频、电商、外卖这些熟悉的老赛道,早就卷得不行,甚至有点卷不动了。
  就拿快手来说,2025 年 Q1 的电商 GMV 增幅虽然还有 15.4%,但和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相比,就显得后劲不足。
  再加上全球经济放缓的现实压力,传统模式越来越难以支撑巨头们的“野心”。
  
  于是 ,AI 就成了那根“救命稻草”,且不仅仅是“救命稻草”,更是巨大的风口。
  大模型、大算力、AIGC 听起来很烧脑,但说白了就是帮企业更聪明、更高效地赚钱。
  
  生产效率提高了,变现方式多样了,这赛道自然格外迷人。
  更何况,像 DeepSeek 这样的后起之秀,用硬核技术和强劲的模型能力,在 2024 年一举掀翻了原有规则,让大家猛然惊觉:搞不好 AI,这饭碗都难保。
  
  于是,各家大厂迅速从“试试水”切换到“ALL IN”模式。
  毕竟,这已经不是谁跑得快的问题了,而是跑慢了,可能连赛道都没了。
  以阿里巴巴为例,从 2023 年发布通义千问,到 2025 年更新至 Qwen3 系列,阿里的 AI 之路可谓步步为营。
  
  研发投入方面,今年 Q1 光是砸在 AI 上的钱就高达 149.3 亿元,占总营收的 6.3%。
  不仅如此,阿里还盯上了 C 端流量,试图通过 AI 助手和夸克浏览器这些“超级应用”构建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
  
  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也曾立下军令状,称未来三年 AI 和云计算的投入将超过 3800 亿,明摆着不搞出大动静不罢休。
  再看腾讯,依旧是“产品之王”的范儿。
  从 2024 年的混元大模型到 2025 年上线的 AI 助手“元宝”,腾讯的打法更偏向于“技术+场景”的深度绑定。
  
  今年 Q1,腾讯的研发费用高达189.1亿元,占总营收的10.5%。
  腾讯总裁刘炽平甚至放话,未来 AI 的资本支出占比将达到收入的“低两位数百分比”,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:钱都准备好了,就看 AI 能卷出多大成果。
  百度作为老牌技术派,自然也不甘示弱。
  早在 2023 年,百度就启动了文心大模型,今年又带来了多模态能力更强的文心 4.5 和推理模型文心 X1。
  
  百度的投入同样可观,今年 Q1 研发费用为 45 亿元,占总营收的 7.2%。
  更重要的是,百度的 AI 应用已经深入到金融、教育和医疗等各个行业,展现出技术赋能的巨大潜力。
  相比之下,字节跳动则显得更为激进。
  2024 年高调发布豆包大模型后,字节迅速将 AI 渗透到内容创作、社交互动和工具应用等多个场景。
  
  今年甚至开启了“抢人”模式,据传,一位从阿里跳槽到字节的工程师,直接签下了八位数的年薪。
  这种大手笔操作不仅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,也让大家看到了字节在人才和技术双重布局上的决心。
  再说快手和美团这些“赛道玩家”,也没闲着。
  快手升级了自研大模型可灵 AI 2.1,用于短视频生成和电商场景优化,而美团则把 AI 应用在物流调度和无代码工具开发上。
  
  美团 CEO 王兴甚至表示,自家 AI 能力已经接近 Chat GPT-4 的水平,老狐表示期待值拉满了。
  不过,真金白银砸下去,能不能砸出回报,还真不好说。
  目前看来,C 端的 AI 产品似乎没那么“香”,既没爆款,用户活跃度和付费意愿也差点意思。
  B 端虽说行业需求旺盛,但盈利模式还需时间验证。
  
  还是以快手为例,可灵 AI 确实在广告和内容生成上赚了点钱,但今年 Q1 才贡献了 1.5 亿营收,和大厂们动辄上百亿的投入相比,还差得太远。
  更大的问题是,这场 AI 军备赛把门槛拉得太高了。
  训练一个大模型,光是算力和技术储备就能压垮一批普通公司,更别提资金了。
  结果呢?创业公司直接被“劝退”,连门都进不去。
  
  而所谓的“大模型六小虎”这种小玩家,也不得不放弃基础模型的研发,转而在细分赛道拼命求生。
  归根结底,AI 这波浪潮已经深刻改写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。
  对大厂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硬实力的较量,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豪赌。
  从当前态势来看,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百度这些巨头,通过技术、流量和资本的组合拳,基本圈好了自己的“AI 护城河”。
  而市场的格局,也在悄然向“头部稳固、垂类突围”的方向发展。
  
  未来,大厂们的 AI 布局究竟是“烧钱换增长”,还是“真金白银的回报”,还有待观察。
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AI 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名词,而是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旋律。
  谁能在这场竞赛中占上风,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站 C 位。
  参考资料:
  定焦One、凤凰网科技、微博等其他网络信息
  编辑:不吃麦芽糖
  "


作者:杏彩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