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家印家族信托被击穿:法律、金融与财富规划的警示

日期:2025-10-09 11:38:40 / 人气:12



2025年9月16日,香港高等法院对恒大创始人许家印家族信托案作出历史性判决,这一事件在法律、金融界引起了广泛关注,也为全球高净值人士的资产规划敲响了警钟。

许家印家族信托架构与危机

许家印、丁玉梅夫妇在恒大暴雷之前就为子女搭建了庞大的离岸信托架构。2019年前后,他们在美设立了高达23亿美元的单一家庭信托基金,指定两个儿子为受益人,资金主要源于许家印夫妇从恒大获得的股息分红和套现所得。许家印对两个儿子的信托安排各有侧重,长子许智健定期领收益,本金留待孙辈继承;次子许滕鹤未获同等安排,2023年还因恒大财富事件被调查。然而,即便有信托“防火墙”,长子许智健仍被香港清盘人起诉并冻结全球资产。

香港法院击穿信托的法理支柱

•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:法院审查信托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控制权,若发现信托是债务人掩盖支配权、规避债务的工具,就认定为“虚假信托”。在许家印案中,法院怀疑他对信托财产有实质控制,信托名义上的独立性形同虚设,更像是其延伸。

• 欺诈性资产转移原则:根据香港《破产条例》等法规,损害、迟延或欺骗债权人的资产转移行为无效。恒大2017年就有财务黑洞,许家印在危机前夕将巨额资产注入海外信托,法院认定这是欺诈性转移,是可撤销的恶意转让。

• 信托独立性缺失造成的隔离功能丧失:家族信托资产隔离的前提是受托人独立管理财产,委托人和受益人不得随意支配。但许家印疑似过度保留控制权,受托人沦为傀儡,信托财产实际由许氏家族掌控,法院否定其独立性,信托资产被视为个人资产。

• 债权人保护优先的公共政策原则:香港重视在破产清盘程序中保护债权人利益。当信托被滥用于逃避债务时,法院会突破其表层结构,维护司法公正和商业信用。

“刺破公司面纱”与“信托击穿”

两者都防止法律形式被滥用,但侧重点不同。“刺破公司面纱”针对有限公司独立法人格,股东滥用公司结构时,法院令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责;“信托击穿”关注财产归属真实性,信托被用来掩盖受益权等时,法院撤销其独立财产地位。“公司面纱刺破”适用严格,“信托击穿”也强调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真实性。

判决的国际连锁效应

• 美国信托挑战:清盘人可能寻求美国法院协助,以欺诈转让为由挑战许家印在美国设立的23亿美元信托的有效性,该信托是否被攻破取决于美国法院对证据的认可。

• 丁玉梅资产冻结与家庭内诉讼:2024年7月,香港和伦敦法院对丁玉梅发出全球资产冻结禁制令,她的海外资金调度受限。今年2月,丁玉梅将小儿子许滕鹤告上香港法院,追讨逾10亿港元款项,凸显债务对家族的撕裂。

• 跨境执行:香港法院任命清盘人接管许家印资产,签发全球财产禁制令。清盘人通过申请承认判决、国际合作、诉讼逐层击破等手段开展跨境执行,该案成为打击跨境避债行为的典型案例。

对高净值人群的启示

• 信托结构的合法性边界:家族信托的资产隔离效果基于合法合规,若设立目的或资金来源违法,信托将被认定无效或可撤销,高净值人士设计信托架构时要了解法律边界。

• 欺诈性转移的高风险后果:企图通过技术性离婚、突击转移资产逃避债务,最终可能得不偿失,诚信履责才是可靠的自我保护。

• 财富管理的透明化趋势:全球金融监管趋严,跨境资产透明度增加,即使财产分散在多层境外信托和离岸公司名下,有逃债嫌疑仍可能被捕获,应合法经营和适度负债。

• 完善“穿透机制”:我国现行法律在信托和公司穿透性规制方面有薄弱环节,未来立法和司法应引入“虚假信托”条款,加强信托法与公司法穿透规则衔接,提高司法对实质控制的审查能力。

香港法院击穿许家印家族信托的案例表明,在法治社会没有绝对的“财富避风港”,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遵纪守法、审慎履行义务才是财富保全之本,法律边界才是财富安全的真正底线。

作者:杏彩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体育 版权所有